Election 2

2004.03.22 中時晚報
【新聞幕後】如何收場?藍營該慎思
蘇嫻雅
    總統府前「馬拉松」式的群眾集會,最後會如何收場?該有什麼樣的「戰果」,才能安撫眾人情緒?如果執政的綠營一直採取柔軟的包容策略,藍軍是否必須為所有的可能後果負責?

    看著連戰、宋楚瑜帶著憤怒的眼神,率領群眾在總統府前或靜坐或吶喊,再看到邱義仁氣定神閒地坐在辦公室裡,指責連宋用「民粹」方式作最壞示範,只要有一點年紀,看過這些年來台灣群眾運動的人,可能都會覺得十分諷刺。才不過短短時間,主客完全易了位,過去在屋子裡的人是連宋,而在外頭抗爭的,則是邱義仁、陳水扁、謝長廷、洪奇昌等人。

    正因為對群眾運動有深刻了解,民進黨這幾年已經「收放自如」,既可以激情,也可以像二二八手護台灣一樣,溫馨地像一場嘉年華,非常有效率的動員,完全達到預期目的,然後讓民眾滿足地回家。民進黨非常清楚,激情式的群眾運動,易放難收,過去如果不是國民黨老是用水柱或鎮暴警察來驅離群眾,挑起群眾情緒,同時讓活動主辦人順勢收場,民進黨的群眾運動不可能那麼成功。

    「執政黨太笨了!」搞群眾運動的民進黨人常常這麼說。現在換他們執政,由他們來面對群眾運動,當然不可能重蹈「笨」的覆轍,下令支持者不挑釁,政府相關單位也不強制驅離,甚至把責任推給台北市長馬英九,就是個高明的因應策略。

    只要政府沒有動作,群眾情緒就難找到宣洩的出口,群眾運動沒有高潮就很難結束,埋鍋造飯的結果是兵疲馬困,萬一過程中還出事,藍軍就吃不完兜著走。連戰與宋楚瑜嚴格來講,都沒有太多群眾經驗,對街頭運動可以說還陌生得很,民進黨以「老鳥」之姿要反將一軍,可以說輕而易舉,藍營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阿扁連任的4種子彈
王榮霖 報告時間:2004/03/22 22:34:54

有誰曾想到320大選投票後,台灣會出現如今這等場面?二顆子彈使勝負一夕變盤,甚至改變台灣的命運,這場比電影還離奇的大選情節及微小差距結果,如今演成勝利者不敢大聲歡欣慶舞,失敗者則湧上街頭,以淚水控訴選舉不公,要求重新驗票,而選後第一天的台股,無量重挫 455.17 點,全體股民資產平均縮水逾13 萬元---這是一場全民災難,問題是:這場災難即將結束或才剛要開始?烏雲罩全台,激情仍上演,誰來主持公道?誰能給人民一個平和、理性的生活環境?

這場選舉爭議會以何種方式落幕?會不會拖到520?這都是關鍵性的發展,而不管將來驗票結果如何,勢必牽引年底的立委選舉,因此,即使民眾厭惡政治惡鬥,但彼此撕咬的政黨勢力顯然不會輕易讓戰火止息,甚至會把戰線再拉長,計中計,謀中謀,無日無休;其實,這次大選最令人難過的是:經此一役,日後還有誰願意打所謂高格調的選戰?還有那家媒體敢要求候選人端出牛肉?

事件發展迄今,角色最尷尬的當屬台北市長馬英九。二千年敗選後他去安撫國民黨支持者,結果被丟了雞蛋,四年後的今天,他又到現場,結果是被轟噓聲;面對成千上萬此刻群聚在總統府前的激情泛藍選民,三天了,小馬哥睡不到五小時,一句話可形容「天人交戰」---如果你是小馬哥,你會怎麼辦?你應該怎麼辦?

事實上,「台灣第一次,世界都在看」果然震驚國際,除了公投被否決的情形外(扁政府好像忘了公投?!),美方未公開向阿扁祝賀的動向,已引起各方揣測,包道格主動接觸連扁的動作,被解釋為美方已在積極介入這場台灣大選紛爭,美方會介入至何種程度?顯然,台灣大選爭議已引起台海區域關係的緊繃,事涉美日中戰略利益,中共迄未作出重大表態,情勢詭異,而日本則一向惟美國是瞻;這股以美國為主的國際關切壓力,是否會讓手握政權的扁政府改變解決大選爭議的作法及立場,值得密切注意。

在320開票當晚,當連戰宣佈要提起大選無效之訴時,香港的媒體即以聳動的報導指稱,中國大陸已命令其軍隊進入戰鬥警戒,以便在台灣大選爭議加劇時做好準備,為軍事攻台鋪路;對此,中共國防部發言人說,「我沒有聽到任何有關軍隊提高警戒級別的消息」;在台灣, 國防部參謀本部情報次長李貴發也証實,共軍在選前確實進入三級戰備,但並非部隊大規模調動集結,不代表共軍有異常狀態。

這起大選爭議,儘管已引發所謂集會遊行,噪音及交通管制等的擾民情況,但那些是抗爭衍生的表象,並非問題的深層本質,由於爭議涉及國家政權的更迭,加上已引起國際高度矚目,已屬憲政層次問題,基於國家安全及台灣民主政治的形象,有必要以政治方式解決,執政的扁政府實不宜冷眼坐視台北市長馬英九左支右絀,坐實政治操作的質疑。

因此,對於連戰及宋楚瑜今晚針對驗票,槍擊案及軍警被剝奪投票權等三大問題,要求與扁見面會談的要求,陳水扁確有必要慎重考慮,並儘速安排雙方見面;畢竟,同意與否是一回事,主動權也握在扁政府手裡,但藍綠主將見面,對於化解正在激化中的的衝突確有助益,不宜過度展現權力的傲慢;不過,對於連宋希望面見阿扁總統一事,總統府回應說:

---陳總統在官邸靜養,不便見客,連宋訴求,政府已有所回應,必須尊重現有司法體制來處理,非陳總統所能左右;不管如何,還是謝謝兩位黨主席的好意。

最後,有二個人、一個線上民調提醒各位參考;首先是民進黨大老沈富雄對於這次大選有特殊的解讀,他列出「幫阿扁連任的4種子彈」:

---第一彈,就是2顆smart、真實的子彈;第二彈,就國民黨沒了「銀彈」,才會導致中部派系崩盤,並影響大選局勢;第三彈,是廢票聯盟發出的「廢票彈」,意外牽動選情;第四彈,是公投這顆「空包彈」,團結了泛綠,卻搞亂了泛藍的神經。

其次,在最後一夜丟出質疑阿扁演槍擊苦肉計、被綠軍諷為助選功臣的陳文茜,今天也回到台灣,先前綠營盛傳她落跑去韓國,不過,陳文茜表示,選後她都有出國習慣,而此行目地主要是去了解韓國總統盧武鉉被彈劾的相關狀況;話雖如此,投票當天,陳文茜的住家遭到民眾包圍、口出惡言,這可能才是她投票日當天下午臨時決定出國的原因之一;陳文茜在這次大選中,助藍的角色扮演褒貶不一,但言詞犀利,剛柔並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最後是CNN的 QuickVote,題目是:Was Taiwan's presidential vote fair?(台灣總統選舉投票公平嗎?)

在總數 239356的投票次數中 (Created: Saturday, March 20, 2004, at 08:57:09 EST ),結果如下:

公平 Yes: 38%  89844 votes

不公平No : 62%  149512 votes

當然,網路投票不像一般民調具有嚴謹的科學依據,它只是隨興反映部份對投票議題有興趣的網友意見,不必看得太嚴重,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如何解讀?

 

   
2004.03.22 中國時報
段宜康:投票爭議 將加速國民黨分裂
紀錄:韓國棟、陳洛薇
    不諱言公投形同沒辦效益很低 並斷言國親已無法合併

    民進黨支持度上揚有幾個因素,第一是地方上一些年紀大的民眾反對宋楚瑜,沒把票投給連戰。

    第二,對連宋有利的媒體居多,操作政治意識,選邊站的情形前所未有,造成非常不公平的現象,引發民眾反彈。尤其陳由豪事件出現後,大家感覺都是「夠了!」民眾對媒體的反彈造成對阿扁有利的局面,尤其在都會地區,扁呂和連宋間的差距更因此縮小。

    第三是槍擊事件,槍擊案之所以對扁呂有利,在於當初國親的反應,國親初始就把槍擊案定調為疑雲,這種方式除了加強國親支持者的心情外,我看不到任何好處。我不認為有多少人會因為疑惑轉而支持連宋,他們頂多不投票。但同情阿扁的人會因國親操作刺激,加強投票動機,使國親雪上加霜。

    我也無法理解,國民黨為何不參加二二八手護台灣的行動?如果我是連宋,我會主動要求參加,主體認同會是未來國民黨的主流。如果國民黨這麼做了,認同問題就不再是民進黨的專利了。

    另外,其實我不反對把公投和選舉分開,公投看起來不是那麼重要,但因選舉關係而把公投講得那麼重要,最後公投不成立,是否有嚴重的政治後果?我相信此次公投本來會成為朝野之間攻防的話題,但因被投票爭議蓋掉,在野黨也沒力氣注意,等投票爭議過後,社會也不會那麼關心了。這種公投形同沒辦,效益很低,因為被另一個更重大的議題蓋掉了。

    總統大選割喉戰結束了,面對年底的立委選舉,我還不願意做選情分析,變數實在太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國親已無法合併,甚至國親部分和民進黨有默契的人會選擇離開泛藍。

    前晚的選舉糾紛事件中,大家看到高雄是什麼樣的人站在台上,有一部分國民黨的人就不見了,鼓吹、鼓動、帶領或參與這樣行動的人,他們的意向非常清楚。他們的行動會加速國民黨的分裂,國民黨其他人要不要被這樣形象的人牽動,他們必須做決定,我覺得這會把他們往另一邊推。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及台美關係,我認為,陳水扁是一個計較利害的政治人物,他不是一個執著理念的政治人物。選舉時讓美國政府不高興,也是陳水扁的決定,所以沒有連任壓力時,我相信陳水扁不會冒險,對未來的兩岸關係我樂觀看待。因為發生狀況的可能性非常低,在此前提下,兩岸及台美關係衝突性也會愈來愈低,愈往好的方向走。

    對於現在的選舉糾紛,我們完全同意要趕快有個結果,畢竟,從連宋的出發點看,選舉差異這麼近,為力求一搏、平反此結果,鼓動群眾,就運動操作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但群眾有群眾的邏輯,不是你帶起來後就進退自如,操作時,必須考慮要付出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在台上講的話,許多不是事實,用不是事實的話帶動群眾情緒,更是不對的

 

   
2004.03.22 中國時報
李文忠:淡藍會失望 深綠則更加凝聚
紀錄:韓國棟、陳洛薇
    有人質疑槍擊案造成這次總統大選翻盤,我承認槍擊案是有影響。但假設沒有槍擊案,扁呂在這次大選的成長率仍然有十%。我們要思考的是,國親的得票率為什麼下降十%?

    第一,是因為認同問題,泛綠認同台灣的主體性,但泛藍在此議題上卻是被質疑的。李登輝離開後,泛藍的台灣認同價值是混亂的,所以用含糊方式帶過;這是泛藍得票率下降的關鍵因素。

    第二,泛藍被認為是反對改革,杯葛、不理性的。十九日投票前一天晚上,立委陳文茜發言質疑總統遭槍擊的疑點,當時我就判斷一定對泛藍選情有負面效果。有些選民對扁政府有意見本來不打算投票的,但因不認同泛藍反對的方式而決定投票。

    這一次,陳水扁發動公投,是因為公投有民主深化、維護台灣主體性的功能。如果要說公投對民進黨的選情有幫助,這一點我是看不出來的,因為二二八感動的效果遠大於公投。

    國親四年前總統選舉輸了,二年半前的立委選舉也輸了,我認為今年年底的立委選舉,他們也會輸。因為,這四年人民受夠了,既然陳水扁贏了,人民就要讓泛綠在國會成為多數,讓總統能做事。而國民黨昨晚輸不起的表現,會讓他們賠掉年底的選舉,甚至是四年後的總統大選。

    這幾天我接到一些泛藍支持者的信,他們都說:「早知道就不投票了」。我預期,未來「深藍」會強化,除非找到總統大選不公的重大證據,否則一部分「淡藍」會失望;「深綠」則會更凝聚,有助泛綠在國會過半。

    展望未來,我對未來兩岸及台美關係非常樂觀,中共的國家利益是穩定發展、全力發展經濟。鄧小平曾說,寧可經濟倒退廿年,也要解決台海問題。亦即中共必須冒著經濟倒退廿年的風險,若以利益考量,我認為,中共當然希望台海穩定,至少是在未來廿年內。而台商為大陸帶來的人才及技術是中共經濟成長的因素,中共當然希望台海穩定及三通,中共方面理性的選擇,希望兩岸穩定非常清楚。我認為兩岸關係會趨於穩定,台美關係也會穩定。

    不可諱言,二○○六年制憲會是一個考驗,儘管民進黨的主流不這樣想,但民進黨內有一部份人是這麼說的;李登輝也曾公開說二○○八年要建國。這不是民進黨的時間表,所以我不擔心,我相信未來島內是平靜的。

    我呼籲,面對現在的選舉糾紛,泛藍「馬、立、強」等有未來性的人應發揮影響力。泛綠陣營也應讓這件事循法解決,並道德呼籲司法檢調來處理。只要拿出合理證據,就儘量允許驗票,讓輸的人心服口服。

 

   
2004.03.21 中國時報
王金平 向左走向右走?
蕭旭岑/特稿
    昨日的總統大選結果,牽動台灣政壇未來數年的變化至鉅,藍綠新版圖是五十比五十,日後任何的政黨合縱連橫都將引起重大漣漪。在藍營裡最關鍵、最動見觀瞻的角色,就是競選總部主委、立法院長王金平。

    王金平是藍軍本土派的龍頭,調和鼎鼐於扁政府與在野陣營之間,政治份量與日俱增。去年四、五月,國親合、連宋配成形,政壇傳出陳水扁總統曾「探詢」王金平的「合作意願」,意欲結合李登輝、王金平等國民黨本土派,形成「台灣本土穩定聯盟」,但遭王金平婉拒。此項傳言從未得到王金平證實,相反地,他以實際行動接下連宋選戰總兵符明志。

    這次王金平幾經考量點頭接下連宋競選總部主委,對藍軍經營南台灣固樁、穩固本土票源,的確有相當大的助益;王金平在選戰過程中也盡心盡力,從去年底策動雲林縣長張榮味挺藍,到在選前一度追近南台灣差距,王金平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但也因為王金平主要著力於耕耘南部人脈、農漁會系統,對選戰大方向主軸,王金平雖有相當主見,譬如認為應脫離公投戰場、不該拒領公投票等,卻因忙於選舉事務而無法兼顧,逐漸讓部分藍軍盟友與明星立委掌控發言權,致使選戰主軸旁移。而最後一刻爆發扁呂槍擊事件,成為藍軍在南台灣本土票源崩盤「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陳水扁、李登輝在選前一周曾相繼放話,指連宋若敗選,國民黨可轉型為「台灣國民黨」,王金平可接任主席和政府合作;扁李聯手出擊,更彰顯王金平的動見觀瞻。在藍消綠長的政治現實裡,王金平如何自處,將正面考驗他的政治功力。

 

   
2004.03.23 中國時報
三二七之前,先勸廣場群眾回家休息吧!
中時社論
    不論有多少的委屈,有多少的不平,我們還是懇切敦促駐留總統府前廣場的連宋兩位主席,柔性的勸慰支持者陸續回家休息吧!大家都疲憊了,讓台灣這個社會沈澱一下吧!

    是的,許多支持者一定不願意離開,連宋兩位主席所提的所有訴求,並沒有獲得當局充分善意的回應,就這樣解散,豈不平白認輸?豈不讓泛綠陣營譏為虎頭蛇尾,搞抗爭難道就這點斤兩?話是沒說錯,只不過平心靜氣的想想吧,讓目前的狀況再僵下去,社會又會有怎麼的評價?

    才不過一天,股市已經跌了四百多點了,環總統府周邊上班、上學的作息也已被打亂,都會交通動線也因博愛特區局部封鎖而造成民眾出入不便,整個社會的不安氣氛也在瀰漫,更何況,參與抗爭的民眾也都各有自己的家居正常日子要過,這樣的狀況,還能持續幾天?事實上再過不了多久,「破壞社會安寧」的指控就開始紛湧而來了,原有的訴求反而被模糊。就算再行轉戰中正紀念堂,不僅兵疲馬困,效果也已然有限,而且還會讓負責首都安全秩序的馬市長一再左右為難、甚至角色尷尬。對泛藍陣營而言,失了選戰已經足夠,千萬不要再失了社會的同情。

    連宋兩人的悲憤情緒,可以理解。一個幾乎要贏的選局,被兩顆莫名的子彈全盤打亂,如何甘心就這麼認輸?更何況包括三一九槍擊事件的本身、到異乎尋常超高的廢票數等,確實無一不透露著「疑雲重重」。然而透過這幾天的抗爭訴求,這些疑點已經成功的被設定為議題,不僅全民已經知曉,全世界也已經看到,這一點從國際媒體的報導即可證明。同樣的這些疑點只要一天未被有效澄清,陳水扁的當選就是有瑕疵的、有爭議的,也是永遠會被質疑、永遠會被打著問號的,對藍營而言,此時此刻做到這樣已經足夠。相反的持續聚眾僵持下去,不僅疑點不會自動澄清,反而易被轉移焦點。

    就泛藍陣營的幾項訴求而言,首先,就「立即驗票」而言,由於確實缺乏法律依據,執政當局完全可以相應不理,照目前跡象顯示,此一訴求應不會有肯定回應。至於總統副總統選舉無效及當選無效訴訟,高等法院已經完成分案,雖說接下來要怎麼驗票,還要看承審合議庭怎麼決定,但在輿論及泛藍陣營的關注下,應該不致作出太過違反社會期待的決定,也不會硬拖到六個月才解決,不過程序上這一點是急不來的。泛藍陣營只有秉著耐心,靜待司法的獨立審判能否完成驗票了。

    其次,有關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部分,如果要求執政當局籌組中立的「調查監督小組」進行調查以昭公信,那是得依靠執政當局是否有此心胸與意願,如果實在不願正面回應,也無從勉強。目前真的也只能靜待檢警的刑事偵查結果,能不能緝捕到真凶,也得再看後續結果,這一部分坦白說也同樣是急不來的。然而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三一九事件只要透著疑雲一天,綠營永遠必須擔負將真相調查清楚的責任。

    對泛藍陣營而言,目前應是逐漸退場最好的時機。第一,泛藍陣營士氣依舊高昂,顯示因敗選而裂解的陰影已經消除;第二,就種種對泛藍所訴求的選舉爭議,目前已成功的設定為議題,至少社會普遍認為藍軍以些微敗選,確是可以依法據理力爭的;第三,就社會成本的損耗而言,目前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超過社會正常的容忍程度,情況就面臨逆轉了;第四,目前當局針對藍營的訴求一概柔性拒絕,並將放任群眾集會的責任轉嫁給馬市長,事實已經讓藍營自陷兩面作戰的困境了。

    藍營有意將在三二七舉行盛大的遊行,在表達其相關訴求上,確實會有凝聚支持者向心力的效果,有了三一三成功的經驗,遊行的規模應可預期,這一點連宋兩人應該有信心。但目前還是先勸慰支持者回家休息吧!許多民眾都沒有抗爭的經驗,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務,加上目前冷鋒過境,三月的夜裡還透露著涼意,讓他們長期抗爭,其實是很辛苦的。

    目前不論宗教領袖乃至工商大老,都已出面呼籲讓社會重新回到祥和,連宋兩人就算有再大的委屈,有一百個不願意,也要挺住「顧全大局」的最後底線,讓這場群眾抗爭逐漸平和落幕,才能在未來居於道德的制高點上。

 
   
2004.03.23 中國時報
開票搶時間 最怕呷緊弄破碗
謝東森/北縣汐止(國小教師)
    目前選舉的投開票作業中,以筆者曾經擔任投開票所選務主管的經驗來看,最需要改革的是開票作業,因為在這個階段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急。

    目前採取的亮票唱票記票整票算票的方式,看起來很公開,可是實際上,卻是最容易出差錯的地方。因為選務人員經過一天的煎熬,接著又要在責任與趕時間的壓力下,想要一兩個小時內完成唱票計票算票送票的工作,因此在唱票階段不小心唱錯或心懷不軌故意唱錯,非常容易。

    其次,在最後階段算票整票時發現數目不對時,更是不敢張揚,因為大部分民眾在唱完票,看到牆上計票單的總和時,就已紛紛離去通報候選人了,要不要修正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最後,絕大多數投開票所在時間壓力下,有一項絕對很少做的就是清點選舉人名冊中領票、未領票人數與選票是否相符,絕大多數投票所一定只算選票總數與有效票、廢票、未投票總和是否相符。民國八十一年花蓮發生選舉舞弊事件,就是利用這個漏洞舞弊的。

    因此,筆者認為現今開票作業要改成在各候選人推薦的監察員監督下,直接採取算票作業與清點選舉人名冊,如發現有效票與廢票爭議,直接在多方見證下解決,而不是唱票員在亮票的一瞬間解決。如此,開票作業才能在更有充分時間且不急迫的情況下完成計票工作,且開票作業時間可以更加縮短和更有公信力

 
   
2004.03.23 中國時報
為廣場上的朋友說幾句話
◎蘇永欽
    總統府前面聚集的人還沒有散,因為社會瀰漫的氣還沒有消,我想很多一開口就丟一句「輸不起」的評論家,可能沒有正確的嗅出這股氣的政治和法律意義。

    看了一場「髒」球的人,罵一聲「真髒」,就可以回家睡覺。總統選舉決定的是我們未來四年的統治者,他的每一句話代表我們,每一項政策影響我們的自由、財富,不是罵完就跟你無關。所以當美國人看到這樣「和刮鬍刀一樣薄」的選票差距,而有十倍之多的無效票,居然還有很多台灣評論家認為高聲質疑選舉不公者是「輸不起」時,就和看到很多台灣人居然相信總統遭到槍擊是一種選舉策略一樣,無不拍案驚奇。

    我要說的是,這樣關鍵性的選舉,這樣小的勝負差距,加上這樣多的疑雲──不只是槍擊事件和廢票的三倍成長,還有通常相當精準的出口民調完全走樣,所謂「國家安全機制」的突然啟動等等──在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我們不能不付出更大的耐心來看待這些抗議民眾。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不是追求成為統治集團一分子的政治人物,而是每四年只有一次機會來決定「被」誰統治的可憐人民。民主國家透過「多數」的認定,產生統治者,就像專制國家透過前任統治者的口諭或遺詔決定統治者一樣,涉及的是政權的正當性問題。專制時代內廷奪鏑、燭影搖紅,換到民主時代,就是選舉不公!執政者不能在疑雲罩頂下開始執政,因此有不平之鳴,讓他宣洩,趕快釐清,不僅是被統治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也是統治者必須通過的清白考驗。

    所以我認為當民眾在選後衝到總統府前吶喊選舉不公時候,他行使的已不只是非選舉時期的單純言論自由,而是從選舉權延伸出來的,質疑選舉公平性的附屬權利。從這個角度看,北市警局許可臨時申請的集會是正確的,三次舉牌警告後,不立刻執行強制驅離,也符合集會遊行法第二十六條特別強調的比例原則。倒是行政院一方面宣示柔性處理原則,另一方面明挑暗諷的指責台北市執法不力,讓人看了覺得說不出的反胃。

    整個選舉過程,從莫名其妙的綁公投開始,說公投不需要立法的是總統,通過公投以後,突然發現「巧門」的也是總統,把「不適用」得與選舉合併舉行的規定解釋成「並非禁止」,最後不得已,翻來覆去要在投票程序上把公投和選舉綁得更牢的,還是這個現在高唱法治的政府。三個月來公投被渲染得如何如何重要,寧可把國際友人得罪光光,把兩岸關係繃到臨界點,甚至寧可落選也要通過這第一次公投,現在選完了也公投完了,奇怪,怎麼跟沒事一樣!這樣重要的大選,在沒有得到選舉人同意下,聽由一個候選人利用其現任總統職權之便,把法律文字做這樣極限的操弄,而使選舉在議題聚焦和程序公平上,被兩件完全無意義的公投嚴重干擾,人民只是說不清怎麼回事而已,但「不公平」的感覺,怎可能沒有!今天用盡違法、脫法手段選上的人,要抗議的選民回歸「法治」,你說他們反不反胃?

    然而我也不得不說,抗議可以出氣,抗議可以讓執政者警惕,抗議也可以拖延友邦賀函的寄達,但僅僅抗議不可能幫我們這個脆弱的民主體制提升,更不可能把號稱民主的中華民國政府從深陷的正當性危機拉上來。當連戰和宋楚瑜表明要訴諸司法的時候,這兩個目前唯一有權採取法律途徑的人,已經為所有只能發出不平之鳴,卻苦無消除不平武器的國家主人,找到了真正的機會。選舉已經結束,但因為「多數」還有爭議,誰有資格成為以後四年的執政者,還需要經過司法的決定。如果廣場上的抗議者能夠組織起來,投入法律程序的競爭,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一○二條和一○四條提供了足夠空間,去要回政治競爭中失掉的公平──針對票數不實的所謂「驗票」訴求,其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法院作成最後判決,不只需要法律的論證,還需要大量的事實。每一個自認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公民,都可以投入這場競爭,包括提供異常投開票行為或行政作業的事實,找出被不當啟動所謂「國安機制」而喪失投票權的人等等。勝利的機會很難說有多大,但滯留廣場抗議,只會使勝利的機會越離越遠。

    我知道很多廣場的朋友會說,為什麼每次鋌而走險的都是執政者,必須顧全大局的都是被統治者?為什麼政府可以違法在前,卻總要人民守法於後?為什麼執政黨可以從否認中華民國到高唱制憲,在野黨就非待在體制內不可?我真的沒有辦法回答。唉,顧全大局吧。

    (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2004.03.23 中國時報
抗爭衝突管理的藝術
◎林萬億
    看來這場選舉抗爭還得拖一段時間才會落幕。它來得突兀,也很諷刺。以一個沒有太多抗爭經驗的老政黨,來對抗很有抗爭經驗,卻不見得有太多處理被抗爭經驗的新政黨,這場政治抗爭顯得格外令人擔心。

    發動任何政治抗爭,首先,要有理。之所以要抗爭,一定是雙方價值、目標、政策等不一致,而這些不一致缺乏適當的程序、管道來協商與處理,使居於劣勢的一方的權益受到漠視、打壓、剝奪,或侵害。

    據此看來,這次連宋陣營發動選舉抗爭,看似有理,亦即他們認為選舉程序可能有不公平,而導致敗選。但是,除非法律程序缺乏正義,或是處理不公,否則,應該等法律處理管道確定不公正後,才以抗爭手段討回公道,其正當性才夠。不能以假定法律不公正作為前提,逕行抗爭,如此行為只有在不民主的國家,才可能得到同情。台灣已經沒有黨外時期那種民主未生根,制度不周延的政治抗爭的社會條件了。即使,角色易位,換成是民進黨輸,抗爭的可接受度一樣不高。發動政治抗爭者不可不察。

    其次,實力相當的雙方永遠只能在談判桌上較量,抗爭通常由少數或弱勢者發動,而連宋這邊怎麼看都不是弱勢,擁有這樣的政治實力,卻以發動抗爭為手段,並不容易獲得認同。

    第三,此次抗爭的目的表面上是爭取重新驗票與調查總統槍擊案,隱含的目的卻是轉移選舉失敗的焦慮,延緩黨內政治鬥爭,增強團體的凝聚力。的確,如果能因重新驗票而改變結果,對連宋陣營的政治安排非常有利。但是,萬一結果不變,連宋還是得面對選舉失敗的命運。只是,發動政治抗爭絕對有其代價,冒著犧牲人民的心理痛苦,流血傷亡,黨內分裂的可能性,深化兩陣營支持者的緊張對峙,以及破壞社會正常生活步調與處事管道。

    以目前台灣社會發展來看,會支持政治抗爭的人數在下降中。連宋陣營可能誤以為得到近半數的選票,代表有相同比率的國民會支持這種抗爭。其實不然,選民在投票之後,除非是黨員,或死忠支持者,否則角色馬上會改變成為國民,或社會大眾。他們不見得會以自己正常生活作賭注,為任何政治人物生涯規劃背書。所以,這場政治抗爭的支持者不會太多。

    第四,從這一兩天的群眾聚集看出,連宋陣營已陷入主張有限衝突的領導者逐漸被魯莽、不受節制的幹部所取代,好戰分子取代溫和支持者。如此下去,鼓譟、激情、挑釁、破壞勢不可免,溫和的支持者會逐漸脫隊離開,留下來或新加入的會是較難駕馭的群眾。因此,抗爭發動者絕不應離開現場,而任由這些激情幹部持續挑起衝突的可能性。反之,政府與暫居優勢的民進黨,應避免採取任何足以讓那些主張有限衝突的領導者,陷入被取代的困境,才可能減低衝突。

    最後,任何抗爭都以達到目的為最高指導原則,而任何抗爭也不可能完全以單方的需求滿足為結局。也就是務實妥協是必要的。抗爭領導者一定要見好就收,尤其是在程序正義已獲得的情況下。如果抗爭演變成錯將手段當目的,模糊了焦點,人民更不會支持。別忘了,抗爭是為了獲得更多人民的支持。

    如果這次抗爭的目的是那麼高尚,手段也應該要有格調。抗爭目的是否達成,固然重要,台灣社會民主化的維護才是最高價值。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以自認為高尚的目的為理由,進行對社會公眾利益破壞的行為。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2004.03.23 中國時報
代弱視阿嬤投票 並不算違法
尤素芬/高雄大社(博士後研究員)
    媒體報導,嘉義縣某投開票所發生一名老婦人由兩名未成年孫女代投公投票,而該縣縣長夫人恰好在後觀看,並予以言語讚許,此事由連宋陣營取得錄影帶後一再公開播放,藉以質疑執政黨辦理選務「舞弊」的具體證據,當事人及兩個小女孩的母親在電視台錄影機的鎂光燈照射之下,滿臉驚恐、淚留不止。當事人為證明自己的「清白」--不是受到縣長夫人的指使投票,甚至拿出老婦人的就醫資料,證明老人家確實因動過白內障手術而視力不佳、需要協助。老婦人在恐懼氣憤之餘,甚且說出:「以後再也不投票了!」在這個報導之後,我們從媒體上看到嘉義縣選委會主委坦承「行政疏失」,部分評論家在媒體受訪討論此案時,多是呼籲大眾將此事視為無關選舉舞弊的單一事件。

    筆者認為事情發展欠缺對於基本法律規範之省視。按公民投票法並未針對公投票「圈投之代行」有任何條文規定。然而,與公投同時舉行的總統副總統之選舉,其法律依據「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中的第十四條卻規定:「因身心障礙不能自行圈投而能表示其意思者,得依其請求,由家屬一人在場,依據本人意思,眼同協助或代為圈投;其無家屬在場者,亦得依其請求,由投票所管理員及監察員各一人,依據本人意思,眼同協助或代為圈投。」另外,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廿一條也有類似的規定。在本案兩法應可準用。至於未成年孫女得否代理阿媽圈投,依民法第一○四條有關代理人能力的規定:「代理人所為或所受意思表示之效力,不因其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而受影響。」

    從而兩個女孩幫眼睛看不清楚的阿媽圈投公投票的行為並無違法,她們三個人及她們的家屬在行使法律保障的選舉權之餘,實不應該受到選舉不當競爭效應的騷擾與驚嚇;而我們的選務機構及媒體在處理此一事件時也欠缺基本的選舉法規認識,才會無法在第一時間就解決爭議。

 
   
2004.03.22 中時晚報
重組反對力量
施威全
    槍擊案一發生,選舉底定。陳文茜的疑點說,為開票後的聚眾翻盤埋伏筆。老K黨工不懂選舉,才認為陳引發中間選民反感。

    國親直到開票後才開始真的會選舉。連宋席地靜坐、率眾前進總統府,儘管身體語言生疏,已比四年前進步很多。當年深夜,群眾稀少只千餘,撐場守夜,只為天明迎接大量人馬進駐;趕民眾回家的竟是宋總部的秦慧珠。平常的剽悍潑辣,一遇到群眾都破功;搞不會黨外順勢造勢那套。

    若角色易位,民進黨聚眾喊驗票的花式會精彩多。哪像泛藍在台中高雄,立委主動解散群眾,幼稚認為只靠司法就真能翻牌。泛綠無須批人家是暴民,自己聚眾是為民主遮風擋雨,別人聚眾就強調法律秩序。民進黨該說的,應該是請連戰仔細體會與鎮暴警察推擠的感覺。

    前夜開始的聚眾,只是騷動。台灣人沒膽暴動。政治人物,不管藍綠,更沒膽。過去少數民眾真正抓狂的場合,黨外政治人物都躲在後面。街頭小霸王,畢竟極少。泛藍更不用說。連戰靜坐,非帶領群眾,是被群眾邀挾。總統府前,領導人竟躲在群眾堆裡,不在第一線面對鐵絲網。他選戰打得沒阿扁勤勞,連搞群眾運動都溫吞吞。

    餓死的駱駝比馬肥,舊日組織資產,讓國民黨失敗後,還是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反擊無力,養一群官僚,照舊升殿行禮搞氣派。此類反對黨,讓執政黨太舒服,非社會之福。要跳脫兩黨比爛的困境,恐怕得讓藍色徹底崩盤。屆時,社會草根力量政治化,重組新反對力量,台灣才會有真正夠力、敢搞街頭的反對黨

 

   
2004.03.23 中國時報
連戰:示威已超過可控制範圍
江慧真、王超群/台北報導
    連戰、宋楚瑜昨天舉行中外記者會說明國親對選舉無效之訴的三項訴求,不少國外媒體對於國親認定大選不公無法充分理解。面對外籍記者詢問示威活動何時將可和平落幕,連戰表示,民眾並非是由他策動而示威抗議,民眾有權表達自己的聲音,但他也公開坦承,示威活動已超出他可控制的範圍。

    連戰、宋楚瑜昨天向國外媒體發聲,強調國親對大選結果有三大訴求,要求扁政府「立即全面驗票、組成公信小組調查槍擊事件、說明軍警憲兵因國安機制無法投票」。

    一位法籍記者不解根據國防部所公佈的官方資料,大選進入國安機制警戒狀態的人數不到兩萬人,為何國親質疑有高達二十萬人無法投票?且為何這些人一定會投給國親?

    連戰則說,二十萬人的數字是國際事務部主任蘇起所提的,他並沒有說。宋楚瑜則解釋,台灣國情長期以來軍警憲兵普遍較為支持泛藍,他們接到相當多資訊和陳情顯示有許多軍人無法返鄉投票,因此他們質疑扁政府是否在選務上技術干擾。

    也有外籍記者相當直接的問連宋兩人,何以就一口認定選舉不公?「是否因為輸不起?」連戰說,這次大選廢票過高,且各地選務傳出很多有錯誤的訊息;宋楚瑜則表示,抗議結果並非輸不起,而是選舉過程中有太多不公平且疑雲重重。

    外籍記者也好奇,示威抗議活動已經三天,如果民進黨政府仍然沒有具體回應,國親要如何處理抗議活動?連戰則認為,陳水扁有權對於民眾的質疑作出立即的回應,如果陳水扁堅持不溝通不回應,「我無法控制他們要抗議到何時!」。

    不過記者顯然不滿意的繼續追問,「這些群眾是你的支持者,因為你的號召發動抗議,你當然有讓他們回去的影響力!」連戰則坦承,目前抗議活動已經超出他可以控制的範圍,「I think , Yes, it’s out of my control!」。

    一位香港記者也詢問連戰,對於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在選後率先拜訪他的這個罕見動作,「是否感到驚訝?」連戰則回答,這沒有什麼好驚不驚訝,因為他們過去也常常見面會談

 
   
布希高爾選後佛州爭議 攻防逾月
劉屏/華盛頓廿日電
    二千年美國總統大選,從投票到敗選一方承認失敗,前後歷時一個月又八天,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總統大選之一。直到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停止驗票,高爾才宣布接受選舉結果。

    二千年十一月七日投票日當晚,開票形成拉距,共和黨的布希和民主黨的高爾都曾由媒體宣布為「總統當選人」,而且同一媒體前後的宣布也不同。例如《華盛頓時報》出了四次版,究竟誰當選,同一媒體也反覆不定。其中最關鍵的在於佛羅里達州。

    當時的情勢是,高爾獲得的選民票比較高,但在選舉人票中,兩人勢均力敵,只剩佛州決定最後勝負。依最初開票結果,布希在佛州獲勝,所以贏得佛州全部選舉人票,應當選總統。高爾也準備打電話給布希致賀,並承認敗選。但是佛州六百萬選票中,布希只比高爾多出一千七百八十四票,引發爭議,而且佛州的執政黨正是共和黨,州長且是布希的弟弟,選務人員由布希弟弟委任,從此展開一個多月的攻防戰。主要的爭議點之一,是打孔計票機的設計易造成混淆,所以一些投給綠黨的耐德的票,其實可能是要投給高爾的,而這樣的選票大約四萬五千張。

    投票日之後,先在佛州四個郡以人工方式重新驗票,結果使布希的領先幅度降為三百廿七票。於是共和黨向法院聲請停止人工驗票,但遭法院駁回。可是緊接著,佛州州務卿宣布拒絕接受人工驗票的結果。此一宣布,地方法院接受,可是佛州最高法院不接受,並以四比三裁定全州六十七郡有爭議的選票皆應重驗。此一裁定,共和黨無法接受,遂上訴於聯邦最高法院。

    聯邦最高法院審理前,十八日,不在籍投票統計出爐,布希領先幅度增為九百卅票。廿四日,聯邦最高法院同意聽取兩造意見。廿六日,佛州州政府宣布小布希以五百卅七票獲勝,但民主黨拒絕接受。所以官司繼續打上去。從十二月一日起,兩星期內,聯邦最高法院聽取了兩造辯論,又駁回了佛州最高法院(准許重新驗票)的裁定,並且以七比二裁定佛州最高法院違憲,同時在十二日以五比四裁定佛州停止驗票。換言之,認定布希得票較多的既定事實。

    到此,高爾大勢已去,遂在十五日打電話給布希道賀,承認敗選。此一爭議終告落幕。當時聯邦最高法院的審理程序較之其他案件快得多,主要理由是新任總統將在隔年元月就職,而總統選舉人團(在形式上,此一機構正式產生總統當選人)即將在十二月十八日集會,所以不宜再拖。

 

   

Up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