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50 vs. 50 撕裂台灣
報導/王美玉 一聲槍響,讓陳水扁連任成功?
是割喉的南北戰爭也好,是沈重的歷史抉擇也好,台灣總統大選在空前緊張、激情、槍聲下,以及抗議選舉不公平、選舉無效聲中,畫下句點。陳水扁在一波波的驚濤駭浪中有驚無險連任成功,台灣的未來可以預見,將在陳水扁守護台灣、延續台灣本土路線中,繼續往前驚險奇航。
這個選舉結果因為雙方陣營差距太小,陳呂配以647萬1,970票領先連宋配644萬2,452票,相差不到3萬票,形成一個fifty to
fifty的局面。類似上次美國總統大選,高爾雖然贏了選民票數,但是布希贏了選舉人票當上總統一樣,是一個半數對半數的國家。兩黨的意識形態各有各的支持者,勢必讓未來的政府在施政上出現左右為難的局面;尤其開票後連戰帶頭抗議選舉不公,耳語四起,甚至出現衝突場面。陳水扁未來要如何整合、安撫另外半數不支持他的民眾意見,化解台灣島內歧見,解除中共和國際間的疑慮,就得看陳水扁的智慧而定。
在正常的民主社會裡,總統大選是決定未來四年政府的執政方向和路線。政權的輪替是民主的常態,但很少有國家像台灣這樣,一場選舉夾雜那麼多的情緒攪和及責任付託。這場不僅是陳水扁、連戰、宋楚瑜政治生涯的殊死戰,也是兩岸和戰的分水嶺、是台灣制憲立國的前哨戰,還關係了美國、中共戰略互動關係,對台灣人民而言,實在是很沈重的抉擇。尤其,選舉前夕,陳水扁、呂秀蓮雙雙中彈事件,更扣緊每一位選民的神經。
很多人認為,投票前夕發生的正副總統遇刺事件,是這場選舉一夕變盤的主因。就選民的心理而言,的確發揮了催票效應;這個現象可以從陳水扁遇刺當天,中南部就喊出「陳水扁已經當選」的口號,可以印證這一顆子彈讓原先不表態的選民紛紛出面。儘管內心掙扎、壓力沈重,選民還是為這次的割喉戰定調,那就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上將跟隨著陳水扁的腳步朝「一邊一國」、「公投制憲」、「建立台灣國」的路上一路挺進。換言之,人民在拚經濟和台灣主體意識中做了選擇,陳水扁提出的「台灣正名」、「公投制憲」在台灣社會中已經成為過半數的主流意識。不過,這個主流意識可以預見將在中共的武嚇下進行。
回歸台獨教義走險棋
以改革形象自居,號召社會清流的陳水扁,連任之路可以說走得十分辛苦。選戰不好打的原因,是基本盤本來就對綠軍不利,加上四年來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以致扁政府的施政績效不好、選戰策略被質疑、在野黨要求政黨輪替以及他的清廉形象不斷毀損。
照理說,擁有執政大權和龐大的行政資源,加上陳水扁的認真,沒有理由交不出施政成績。問題就出在,他是一位少數總統,沒有掌握國會過半實力,以致政策出不了門,政績當然大打折扣。對於這種困境,民進黨人就曾經私下批評陳水扁只有一己權力之私,才會讓四年的施政左支右絀。
事實也是如此,四年前陳水扁才剛當選,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際,是分裂國民黨的大好時機。施明德就提出多數聯盟的主張,目的是為少數總統先穩住國會的席次,以免朝小野大,影響未來施政。可惜這個構想,沒有被陳水扁接受,他不願讓施明德有機會坐上立法院長的寶座,寧願民進黨在立法院採取游擊戰,視議題決定合作對象,以致一直無法擺脫少數席次的痛苦,讓扁政府的施政效率不彰。
兩年前的立委選舉,選民在陳水扁少數總統無法做事的競選口號下,雖然沒有過半,但是也讓民進黨成為國會的第一大黨。但是整體經濟不景氣,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讓扁政府的執政能力受到強烈的質疑,人民對陳水扁的支持和寄託再度落空。在失望、不滿之際,直接的訴求就是再變一次天,扁政府成為在野黨要輪替的對象。
沒有烜赫的政績,陳水扁不得不挺而走險,回頭走台獨基本教義路線,悖離他先前提出的新中間路線,向台獨靠攏。他的選擇其實和一般的執政者打安定牌是背道而馳,當然也違背了四年前他對選民的承諾。當年他主張在台灣優先下走新中間路線,爭取中產階級和中間選民的支持;今年他主張一邊一國、甚至不惜挑動省籍情結,在藍綠陣營強烈動員下,族群對立,離中間選民愈來愈遠,以致選戰打得艱苦。陳水扁把選戰激化成為延續台灣本土路線的歷史關頭,公投制憲主張更成為台灣獨立建國的前哨戰,他要把「一邊一國」提升為主流民意,也就是民眾必須在維持現狀和台灣獨立建國上做選擇。
陳水扁選戰走險棋,連美國、中共都緊張,就美國利益而言,他們希望台灣總統是一個可以溝通、一個在兩岸關係比較有安定性、確定感的人。這個考量著眼於兩岸關係和平共處和龐大的經濟利益,而陳水扁是比較不可預測的人。國際上的看法如此,島內的爭議也是一樣。一個穩定兩岸關係和拚經濟的政府,應該是比較能符合大家的期待。
槍殺事件是最大變數
其次是政黨輪替的挑戰。回顧四年前,陳水扁的勝利其實和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局面十分類似。當時國民黨分裂有黃大洲、趙少康兩人參選,陳水扁以在野、政黨輪替的主張,提出「快樂、希望、有夢最美」的訴求讓民眾有一股向上提升的期待。相較國民黨的威權、老舊,陳水扁清新、勇於改革的形象,讓他當選台北市長;但八十七年陳水扁尋求連任市長時,面對的是團結的國民黨和形象清新的馬英九。選情告急時,他的競選主軸是回頭固守力獨派基本盤,負面競選文宣充斥,罵馬英九是香港腳、賣台集團,結果是連任失利。
比照兩次市長和總統選擇,情境十分相同。四年前陳水扁因泛藍分裂當上總統,今年面對團結的泛藍,陳水扁的選戰主軸又回到固守基本盤,放棄新中間路線;這種選戰策略幾乎是重蹈當年市長連任失利的覆轍,本來勝算並不大。
尤其最大的爭議是陳水扁改革、清廉的形象打了折扣。當年陳水扁是以清廉的形象對抗國民黨的黑金,又有李遠哲等形象良好的學者背書,很能引起選民的共鳴。但是今年他尋求連任時第一家庭的表現,讓陳水扁的清廉形象不斷受到侵蝕。例如吳淑珍的政商關係、炒股票事件,都讓選民質疑第一家庭的道德操守。以當年支持陳水扁的國政顧問團成員而言,就有不少人保持緘默,其實是反應了選民心中的疑問。
再就藍綠的基本盤而言,泛藍大概是六成,泛綠在過去的單一選舉中最高可以拿到四成的選票。以上次總統大選的得票情形來看,連戰和宋楚瑜的得票剛好是六成左右,陳水扁接近四成。今年,基本盤不變,但是陳水扁有執政的優勢和龐大的行政資源可以奧援;外在的形勢對陳水扁而言,四年前的優勢不再,因為泛藍整合成功,沒有機會再坐收漁利;尤其泛藍面對這場選舉看成殊死戰,選輸了,不僅連戰、宋楚瑜玩完了,國民黨龐大的黨產馬上面臨被清算,國民黨必定再度面臨土崩瓦解的命運。泛藍出現空前的危機意識,相對陳水扁而言,連任之路是備受挑戰。
在所有外在環境和條件都對陳水扁不利下,他仍能突破重圍連任成功,的確是很不簡單。藍營認為,扭轉這場選舉的最大變數是陳水扁被槍殺事件,引起選民的憤慨,產生催票效應。藍綠陣營因為選情緊繃,雙方票數太接近,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選情。陳水扁受槍殺是台灣選舉史第一次,這個變數,誰都無法事先預知,卻激化了支持者,全面動員護盤,同情、憤慨者也提高了他的得票數。
雖然陳水扁以些微差距兩萬多票獲勝,但是這場選舉最重要的意義,是陳水扁的台灣意識受到過半選民的認同。他不畏美國的反對、中共的武力威脅,主張公投救台灣、一邊一國的主張,隨著他的當選,為幾十年來島內紛擾的統獨爭議畫下分水嶺。這個分水嶺,讓主張溫和處理兩岸關係、兩岸合作共同創造經濟機會的連戰和宋楚瑜,必須告別政壇,國內的政治板塊將重新搬移。國民黨是否進一步分裂?兩岸關係將走向美國所擔憂的不安定局勢?台灣的未來如何?在面對中共威脅的危機下,得看陳水扁如何帶領台灣人民面對挑戰。
無效申訴須視事證
民進黨立委邱太三表示,依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相關規定,國親提出的當選無效之訴,必須先向高等法院提出訴狀,如中選會不肯查封票匭,高等法院可以強制要求。不過,高等法院還是要看連宋提出的具體事證及有問題的票匭有那些,再進行驗票裁決,因為不可能每個票匭都查封。